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常见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常见制作工艺

两汉魏晋南北朝(上)-钗和簪

今天能够看到的早期遗存,以骨贝玉石为主,金属制品不多,金银则更少。这种情况的改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过此际出现最多的是金银马具和带具,狭义的首饰亦即簪钗之类。

直到两汉,它的使用方法才普遍,女子的簪、钗 、步摇、华胜、耳珰,是齐腰。以后又有异域风格的摇冠,而以十六国时期的三燕地区发现为多。因此关于中国金银首饰的探源,小创从两汉南北朝时期开始。

金钗、银钗 湖北鄂城三国吴墓出土

金钗 南京江宁区宁镇上湖窑场出土

石刻(墓本)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

当时,女子用于挽发的实用之具加以妆点,便可称为“首饰”,常见者即为簪、钗。钗的出现大约晚于簪。钗的主要作用是固发,如今固发用卡子。钗首作成各种花样,即成有装饰作用的首饰。古代男子也挽发,但通常是用䈂或簪,钗便好像是女子专属了。

石刻(拓片)山东 南画像石墓

彩绘漆盘(局部)安徽马鞍山市三国吴宋朱然墓出土

壁画 朝鲜安岳永和十三年冬寿墓

壁画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墓

伏羲女娲娟画(局部) 叶鲁番阿斯塔那一五0号墓出土

依照《玉台新咏》,《乐府诗集》中用赋笔绘出的【美人图】,女子插戴的钗,出现了钗头的变化,出现了花钗、爵钗、羽钗、翡翠钗之类。给首饰带来了诗之意象,给佩戴的人增添了美好的想象。

金雁钗 辽宁北栗市喇嘛沟三燕墓地出土

与钗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簪的实物很少。东晋墓中出土的金簪样式,簪头以金银、象角、 瑇瑁为制作材质。以斧、戈等兵器为簪头设计元素。由此可见以兵器作为装饰是当时的流行风潮。

金簪 南京市东晋墓出土

金龙首簪 南京仙鹤观东晋六号墓出土

将龙的元素制作在钗或簪上,一般龙身较小,龙首颇巨。龙的图形自古被应用广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工艺就比较精细。

银双龙钗 镇江丹徒县华山村南朝墓出土

金龙簪 甘肃张掖高台地梗坡魏晋四号墓出土

金花 甘肃张掖高台地梗坡魏晋四号墓出土

左一 女史图(唐墓本)大英博物馆藏;右一帛画(局部)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

燕立国之前,步摇出现了枝条伸展的花树,花树的每根枝条都绕出若干圆环,每个圆环内悬缀摇叶。这个款式的金步摇的设计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

金步摇 辽宁朝阳北栗房身村出土

左一 金摇叶。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晋墓出土右一 金步摇阿富汗席巴尔干大月氏墓出土

金摇叶 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出土

两汉魏晋南北朝(中)-金胜、金钿、金珰

簪钗之外,尚有一类饰品,名曰胜或华胜。汉代最为流行,而延续至两晋。胜的造型,乃中圆如鼓,上下各有一个梯形与圆鼓相对。金胜和金叠胜。作为首饰的金胜、玉胜,最初它的簪戴大约专属女子。

玉胜 武氏祠画像石的祥瑞图

金叠胜 江苏省 江县甘泉山东汉二号墓出土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蓬发戴胜】。作为祥瑞出现在汉画像以及其他装饰艺术中的胜,自是富含吉祥寓意,此意且棉延不断流衍于后世。汉代式样的胜、叠胜和华胜,两晋依然延用。

西王母图(局部) 偃师市高龙乡辛西南汉墓壁画

西王母画像砖(局部)徐州汉画像馆藏

西王母画像石(拓片)成都市新都区新龙乡出土

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墓出土一枚顶端有系链的对凤衔胜金饰件,造型与铜镜图案中的凤衔胜几乎完全相同。江宁博物馆藏一枚东晋时期的三角形金饰,金饰底端为双鱼衔胜,金胜上面立一对凤凰,此际它且成为人日簪戴的节令物事。胜之为瑞嵌入此【新】,自是满盈喜意,所以用心制作转相持赠也,作为礼物。

金华胜 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西晋墓出土

金胜 南京市郭家山一号东晋墓出土

金华胜 南京市郭家山一号东晋墓出土

柿蒂八凤铜镜(及拓片局部)马鞍山市博物馆藏

左一 金饰件 南京仙鹤观东晋高松墓出土。右一 金饰件 镇江市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

金饰件 镇江市李家大山六号东晋墓出土

金饰 (东晋)江宁博物馆藏

频频见于南北朝诗人吟咏的金饰,又有金钿。钿有两读,一读若田,一读若垫。前者用为名词,乃为金花。后者,用为动词。希麟《续一切经者义》卷五【钿饰】条曰:【上堂为练皮《字书》:宝瑟钿以饰器物也。从金,田声。又音田,花钿也。】所谓【以宝饰器】,多是指以珍宝装饰金银器。作为首饰的花钿,当是兼用两意,即填嵌宝石的金花。

金栗攒焊的工艺,汉代已经运用得纯熟,如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出土金龙、金天禄和金羊。金栗攒焊而成的小金珠,金栗也或为衣饰。

金珠 广西合浦县风门岭十号汉墓出土

金珠 (东汉)长沙市五一路出土

缀进组刺绣织物残片 伊梨 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魏晋南北时期,金栗攒焊多运用于金花的制作。造型一般如梅花六出,金珠沿边勾勒魏花朵的轮廓,六朝诗歌所咏花钿,便是这一类。既曰【插花钿】,则它的固定方式也如簪钗一般,即装置用于插戴的脚。

影塑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

金花细 南京市郭家山东晋一号墓出土

金花细 镇江市畜牧场东晋隆安二年墓出土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金饰,还有名作金珰的一类。它原为皇帝之近臣或王室贵戚所服。这一类样式的金珰应是道教文献中倡言的配饰,如《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所谓【君曰:仙道有【珮玉金珰】。

左一 金珰 南京仙鹤观东晋六号墓出土。右一 金珰 甘肃张掖高台地梗坡四号墓出土

菩萨像(局部)(北魏——东魏)青州龙兴寺出土

佛像金珰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对鸟纹金珰 江宁博物馆藏

羽人驭龙金珰 苏州市东晋张镇墓出土

羽人驭龙金珰 湖北鄂城东晋墓出土

羽人骑兽画像镜(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第三篇—

两汉魏晋南北朝(下)耳饰及其他

先秦时代的金耳饰,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均有零星出土,不过似乎至今尚难为之勾画起源与演变的清晰线索以及佩戴情况。形象比较清楚的一种耳饰,为瑱,两汉以前,男女皆有佩戴。

女娲图 (局部) 洛阳市烧沟村西卜千秋墓出土

玉珥,便是开篇所引。降至两汉,瑱多以珥为称,并成为女子特有的装饰,而佩戴方式依然古风。

琉璃耳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诗》中之瑱,为玉制,汉代则以琉璃为多,最常见的是细腰式,一端大,一端略小,中间每每有孔,或可以穿系坠饰。金银制品似乎是很少的。

左一:金镶绿松石耳环(正反面)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出土。左二:金镶玛瑙绿松石耳环 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出土。右一:金耳坠 宁夏固原杨郎乡出土

左一:金镶玉耳坠·银镶宝耳坠 新疆尉犁县莹盘墓地出土。右一:金镶珠宝耳坠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晚期墓地出土

至于耳环和耳坠,先秦时代在北方青铜文化范围内既已流行,汉代以后,耳珰便不再普遍流行,虽然诗词中的美人常常明月为珰,不过女子戴耳环,在汉族聚居地区至此尚未形成风气。

左一:金摇叶耳坠 辽宁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右一:金耳坠 锦州义县保安寺出土

左一:金嵌宝耳环 宁夏固原三营镇华平村北魏墓出土。右一:金耳坠 山西大同出土

西汉时期金钏银钏尚不多见,东汉方始流行。

金钏(汉) 浙江绍兴漓渚出土

金钏(三国·吴) 鄂州市西山铁矿一0五号墓出土

金钏 (西晋)。南京江宁区上湖窑场出土

单环的钏,时人也或以【环】为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配饰,以玉佩为主流金银制品,多是很小的仙禽瑞兽(长不足两厘米,高不及一厘米),又或仙人,前已提及两晋流行的金银配饰,还有一类是铃。

银跳脱 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葬出土

左上图:金饰件 鄂州博物馆藏,三国孙吴墓地出土。左下图:金饰件 南京市东晋墓出土。右一图:金虎形饰件 镇江市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

男子所用金银饰品,以带具为多,即带钩、带头、带扣、带銙。带钩是括结革带之物,它固定在革带的一端,钩首可直接钩入革带另一端的孔眼里。

银鎏金嵌玉镶琉璃珠带钩 河南辉县战国墓地出土

金带头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金带头 徐州簸箕山宛䏱侯刘埶墓出土

带扣的意匠,也是得意于匈奴人所使用的带鐍。羊角用作带鐍的扣舌,颇见巧思。

包金卧羊带具 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

虎噬兽纹金带鐍 鄂尔多斯市碾房渠村窑藏

虎噬鹿纹金带鐍 鄂尔多斯青陶器博物馆藏

金龙问带扣 新疆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出土

金镶绿松石璃纹带扣 湖南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左一:西汉水乡禽形金带钩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右一:金摇叶耳坠 韩国庆州市普门洞夫妇墓出土

汉代诗歌里,胡女的形象已经很鲜明。金银首饰嵌珠嵌宝,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没有成为时尚,虽然不少来自西域的物产早已融于日常生活,使它在当日必有着双重的媚丽,只是就今天所能目验者而言,金银钗簪要到唐代方真正焕发出有实物可见的缤纷之色。

—第一 篇—

隋唐五代(上)-钗

金银簪钗的繁盛期,是从唐代开始的。隋朝时间短,尚未及酝酿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样式便已匆匆落幕,因此在金银首饰发展史中,它只是一个过场。站在【诗】的角度读【物】,或站在【物】的角度读【诗】,检阅金银首饰史,总觉得这是一种方便的转换。而在诗人的沉吟中,也总能约略窥见一种恒常的对生活之美的经营。换句话说,此即【诗】所面对的【物】。十几年前,曾以《玉钗头上风》为题,于钗事约略梳理,开篇写下的一段文字,似乎也还可以用在这里:闺情和相思是唐宋诗词里最常见的题材,一点闲寂,一点轻愁,虚虚实实画一幅闺阁小景,【小道】世界里的温情,尤其是对闺中细微之物的体贴,也常常会令人感动。女子的簪戴,即其一端。

折股钗

隋唐五代重美发,喜高鬓,传统的对弯式折股钗最便挽发,自然使用最多,钗上多刻着各式各样的草叶纹,花卉纹。

银钗 镇江市丁卯桥。唐代窑藏

金钗 浙江临安。晚唐水丘氏墓出土

折股钗又或以玉作钗梁,金银作钗脚。

银嵌水晶,玛瑙钗(局部)扬州市蓝天大厦二期工地唐井出土

折股钗的插戴方式之一,是左右各一只对插双鬓

钗的插戴 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塑局部

【头上金钗十二行】,作为两汉以来的插戴方式,唐代依然沿用。

敦煌莫高窟第九窟壁画(模本)采自《敦煌壁画线描百图》

细头钗

最具唐代特色的新创之钗,则有两大类,其一细头钗,其一花树钗。细头钗之名,见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钗子】条,即所谓隋炀帝时【宫人插细头钗子】。它的式样也有两类。一是在钗梁顶端装辍金细,湖北安陆县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一对金钗,通长十九点三厘米,钗首是一朵宝相花,层层花瓣上一个个嵌宝的小圆托,出土时有的圆托里原物尚存。钗首背面一个扁管,钗脚顶端的一个小榫即插入其中。

细头钗子 湖北安陆县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

金镶宝凤钗钗首 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

式样之二,便是两只钗脚上安置可以拆卸的活动钗梁,如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的四件金钗。弧形的钗脚,套接其上的钗梁用细窄的金片围作花叶轮廓和嵌宝的金托,花叶之间铺焊金粟粒。

细头钗子 湖北安陆县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

龙女 敦煌莫高窟第三十六窟五代壁画

花树钗

细头钗子尚可算作对弯式折股钗的变体,花钗或曰花树钗,便完全是唐代新风了。它的流行,差不多通贯唐代直到五代十国。列入唐代舆服制度中的花树,也是此物。

花树钗以银制为多,两枝修长的钗脚,顶端处结作一束,然后秀出一树花枝一般的钗首,细薄的金片银片,镂空作成剪纸式图案化的缠枝花草,花叶间对飞着鸟,多半是衔枝或衔绶的鸿雁,鸳鸯,鸾鹊,凤凰,蜂蝶。

银花树钗(局部)扬州市蓝天大厦二期工地唐井出土

鎏金银花树钗(局部)扬州市蓝天大厦二期工地唐井出土

银花树钗(局部)浙江长兴县下莘桥晚唐银器窑藏

银花树钗(局部)浙江长兴县下莘桥晚唐银器窑藏

银花树钗(局部)徐州博物馆藏

银花树钗(局部)徐州博物馆藏

银鎏金花树钗(局部)三门峡市区唐墓出土

银鎏金蝴蝶蔓草钗(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鎏金花卉鸾鸟钗(局部)西安市西郊电缆厂出土

侍女木俑 扬州邗江蔡庄杨吴寻阳公主墓出土

簪花仕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银鎏金镶玉花树钗首 五代吴越国康陵出土

步摇及其他

步摇的名称自两汉一直延续下来,不过它最初是指悬系摇曳的花枝式簪钗。南北朝以后花枝悬坠摇叶的做法已经不是很流行,步摇的样式也有所变化,且不止一种。古式之外,悬系坠饰的簪钗又成步摇的一个新样。

石犉线刻画 陕西乾陵唐永泰公主墓

壁画 太远晋原镇赤桥村唐墓

银花树钗(局部)浙江长兴县下莘桥晚唐银器窑藏

银花树钗(局部)浙江长兴县下莘桥晚唐银器窑藏

沿袭传统之古式的步摇,制作也有了变化,即常常把细银丝或细铜丝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与顶端缚花叶,缀珠宝。

铜花饰 陕西礼泉唐新城长公主墓出土

金镶玉步摇 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

鱼作坠件之外,晚唐五代歌诗中又常提到一种以鱼为饰的钗。

银钗钗首 浙江长兴县下莘桥晚唐银器窑藏

衔花双鱼银步摇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一种钗首造型略如菱形之半的钗,也出现在唐五代。鸳鸯,脚踏祥云手擎花盘的迦陵频伽鸟。

金钗(钗首部分)河北曲阳县王处直墓出土

银钗首 广州皇帝岗晚唐墓葬出土

银鎏金钗首 洛阳龙康小区唐墓出土

银鎏金钗首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几件钗首都已失了钗脚,不过以他的时代和造型而论,与王处直墓出土的金钗应属同一类型。此钗似以正面插戴为宜,不过多见于时代稍晚的图像,如山西大同善化寺金代雕像,如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那么它的流行时间大约也是延续到唐五代以后。

金代雕像 山西大同善化寺

宋代雕塑 太原晋祠圣母殿

—第二 篇—

隋唐五代(中上)-簪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金银制作的簪多半装饰很简单。传说【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簪因有搔头之名,当然也推广及于金簪银簪而成为簪的昵称。

壁画 唐李贤墓前室西壁

唐李贤墓壁画中有用长簪头的女子,唐敬陵贞顺皇后(武惠妃)墓石犉线刻画中花树下的佳人手拈搔头,搔头之端停了一只蝴蝶。生活中大约并不缺少如此诗意的瞬间,偏巧扑入诗人之眼,于是成为春景中活色生香的细节。

石犉线刻画(摹本)唐武惠妃墓出土

金银制作的搔头或在簪首鎏花为饰,鎏花银簪,银簪通长二十六点八厘米,装饰部分打作鱼子地,下方一弯缠枝石榴,上方一个足穿靴,手擎缠枝石榴的小儿,下边一直横向跑来的狮子。纹样的设计,似有诗与画的双重来源,(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过儿】,【捉蝴蝶,趁过子,弄土拥泥像街里】他也是时人笔下经常出现的画面。

鎏花银簪 江苏宜兴安坝唐墓出土

银盒图案 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窑藏

人胜残件(局部)正仓院藏

簪首花头造型略如弹奏琵琶用的拨子,而上缘铺展出的弧面又像是鸭脚树叶,也是唐代簪钗的流行式样之一,如西安莲湖区出土一枝银簪,花头两侧鎏刻相向抱合的花叶,中心图案是鱼子地上的一只舞凤。费城艺术博物馆藏一枝银鎏金簪,簪首花头为一对,图案是鱼子地上的折枝花。钗首也或做成拨子式。

银拨子式凤纹簪 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银鎏金簪 费城艺术博物馆

银鎏金钗钗首 陕西鄂县出土

制作精细且式样别致的两支金簪,出自湖北安陆唐吴王妃杨氏墓。金簪尺寸与做工都很相近。簪首系以金丝在花框内掐作花鸟图案,其中一枝为花朵间对衔璎珞的两只鹦鹉,也如花树钗一般是剪纸式的效果,而彼为簇镂,此为掐丝,因此更为纤细,画框外援又悬缀数枚金花金叶。

拨子式金钗(三国时代百济)武宁王陵出土

金簪 湖北安陆县唐吴王妃杨氏墓出土

壁画 唐新城长公主墓墓室东壁

唐代金银簪钗的纹样以平面打制和篆刻为多,偶或制为立体的形象,六朝诗人摹绘的美人图,盛妆之下,搔头总是两队三队斜斜簪与两鬓,在唐五代直至宋初的敦煌绘画中它也常常是工匠的用心描绘的形象。

银鎏金花雀簪 西安市灞桥区出土

壁画(摹本)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采自《敦煌壁画线描百图》

《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局部)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第三篇—

隋唐五代(下)宝鬓、花細

隋唐,发黑而浓密,不必借助假髻,美发高髻焕发荣光,此即美人之为美。由唐墓壁画、石刻、雕塑中的女子形象以及晚唐段成式《髻鬟品》所列女子各式发髻的名称,都可见出以高髻云鬟争胜竞美为时代风尚。

木身泥头女佣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壁画 唐节愍太子第二过洞东壁

泥塑彩绘侍女头像 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墓地出土

唐人歌诗所以曰“春暖日会妃嫔,各个梳头出样新”。无论假发真发,高髻上面每有各式妆点,或金银,或珠翠,所谓「宝髻」由此得名。

线刻画 唐薛儆墓出土

线刻画 唐薛儆墓出土

绘花木假鬓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金花饰 西安市灞桥区红旗乡郭家滩村出土

头饰 陕西咸阳唐贺若氏墓出土

作为首饰的「金钿」、「宝钿」,早已见于六朝诗歌,唐五代依然流行,而作为传统的「宝钿」添加「花筐」,所谓「钿筐」、「花筐」,实即以金粟勾勒边框,内里以金材掐作花朵图案,复以宝石填嵌花朵。

花細 唐金乡县主墓出

点缀发髻的花钿可以单独为饰,由唐惠妃墓石中可见花钿的插戴,它也可以合制为簪和钗。

花細 唐李景由墓出土

(摹本)唐武惠妃墓出土

壁画(摹本)敦煌莫高窟第一三0窑

当时呵胶贴面的花子亦即面妆也常以「花」、「花钿」、「翠钿」为称,不过在诗词歌赋的上下文中两类花钿的区别是很清晰的。

壁画(摹本)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八窑东壁

女子戴冠,唐以前并不盛行,虽然头顶莲花冠的北魏皇后曾出现,不过究竟不成风气。戴冠的唐五代女子大致有两类,其一女冠,其一女乐,所戴多为碧罗莲冠。五代至北宋初年,女子戴冠的风气似已渐渐流行于民间。

龙门石窟雕刻

金刚界五佛(局部一)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金刚界五佛(局部二)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梳篦,耳饰及其它

梳为理发之具,也兼除垢。若细分,则齿疏者称梳,齿密者称比(或作枇,今则写作篦)总名为栉。作为首饰的梳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时代的玉梳背。唐代梳篦的质地比较多样,玉石、琉璃、玳瑁、蚌壳之外,也多有铜和金银制品。通常为起拱或高或矮的半月式梳背,下端或与梳齿连做,有的尺寸很小,因此会出现插梳满头的景象。

嵌螺细骨梳 武威市南营青嘴湾唐墓出土

金梳背 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窑藏

金鸳鸯梳背 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出土

壁画(摹本)敦煌莫高窟第一四四窟东壁

贴金箔花叶纹木梳背 西安市莲湖区出土

莲花纹金梳 长沙市桃花仑出土

银鎏金鸾凤梳背 三门峡市区唐墓出土

技乐女仙纹金梳 扬州市区三元路工地出土

梳背与齿连作之例,其纹样的构成因素以及造型,都颇借鉴于唐代铜镜,主题纹样的仙女之外,也包括缘边的缠枝花朵与蜂蝶。独以镞镂之工而极尽婉妙,今所见唐代梳篦,此可推为制作精好之最。

左一 月光镜,故宫博物院藏。右一:飞仙镜,西安市唐墓出土

耳饰似乎在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就近于绝迹,所谓「穿耳」便多属于中土之南的异域妆束。唐代耳饰也偶有发现,尚未见金工,却悄然开启宋元金银耳饰百花争艳的序幕。

壁画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

金镶宝耳坠 扬州市区三元路西首建设银行工地出土

金穿琥珀耳环 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出土

金穿琥珀珍珠耳坠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唐代项饰为璎珞为主,隋代出土的金镶珠宝项链,从工艺与样式来看,当非出自中土工匠之手,是极特殊的一例。

壁画(五代)敦煌莫高窟第一0八窟东壁

壁画(五代至宋初)敦煌莫高窟第四二七窟甬道

金镶宝珠项链 隋李静训墓出土

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局部)大英博物光藏

唐代手饰依然是指环,戒面嵌宝者鲜见于中土,它出现于图像,也多属释道人物。腕饰类可算作唐代新样者,为中间宽、然后向着两端收窄乃至收尖、展开来形如柳叶的一种。

素面金钏 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窑藏

银钏 镇江丁卯桥唐代窑藏

金钏 扬州汉江黄玉毕庄出土

金钏 山西平鲁县出土

金钏残件 出自印尼勿里洞黑石号沉船

隋唐时期也出现了制作极精的金镶玉或镶玉钏,然而仿佛惊鸿一瞥,不成格局,同时代的相似之例实在太少了。

金镶玉臂钏 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

男子用到的金银首饰似乎不多,至于近臣冠饰金蝉,唐代仍有其制度。

玉梁金筐宝细带 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傲墓出土

壁画 唐惠庄太子墓

金蝉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金银器皿的设计与制作,曾经「西风」熏染,不过异域因素很快便融入本土的文化气息这中本土化了。至于金银首饰,汉族聚居地区始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演变发展,不论造型纹样和装饰工艺。

因为社会稳定期延长,人们越来越重视首饰的装饰性。文中所提及的具有代表性的首饰,多与皇族宫廷有所关联。接下来我们将探索的宋代起始,民间金银制作业的兴起将对首饰的发展进行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B、发明创造的能力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HCDart作为珠宝设计师吸收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深度探源东、西方古代金银饰的历史,为大家从零散的信息中提炼精华知识,并从中挖掘首饰设计的故事、灵感、美感、工艺等表现元素,为大家汲取首饰文化精髓。

小引

首饰本为工艺品中的一大类,惟以它的体量小而更要求制作精细,就表现题材来说,与时代风气必是一致,同其他门类的工艺品必是相互借鉴,互为影响,设计意匠自然也多有相通。从文献入手,可以见出中国古代关于设计一事,主要内容大致有两项,即一为法式,一为样式。

关于法式,可检出《墨子》中的一段话以见精义。《墨子.法仪》:墨子子言曰:天下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

百工城从事,皆有法所度。所谓以此五者为法,据《营造法式》,所引,直以绳句下有衡以水,与《考工记》同,是法为五也。法仪在先秦时代即礼仪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来的法式乃与此法仪相当,它被长期沿用下来,而成为中国古代工艺制作的总纲。法仪或曰法式一旦确立。百工依法从事,中规中矩,则不论巧拙,均可做出合格的产品。在缺席设计一词的古代设计史中,法式正是设计史中的重要语汇,它使工艺品的生产有组织,有秩序,容易达到标准化,通用化,程序化,因而很容易形成规模,且又格外方便于功能的置换。在法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样式、样式的传播和演变。

此可以《考工记》中的论述为据。它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便辩民物,谓之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解读这段论述,那么坐而论道之王公,即法式的制订者;作而行之的士大夫,为法式的贯彻者。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物,即因材施治,制为合用之器,此便是工匠。再从另一个层次说,所谓知者创物,即有智慧、有才干者创制新式。

器物的造型与纹样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日趋完美之后,逐渐成为稳定的图式,于是,守之世,谓之工,是继承、传播犹系之于工匠。那么可以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此即构成中国古代设计发展史的一个基本框架,金银首饰造型、纹样的发生与演变,也完全符合这一模式,从目前公布的考古发现来看,两汉至魏晋南北朝,金银首饰的类型、式样以及制作工艺已经逐步奠定基础,不过簪钗的特色纹样尚未形成规模,关于纹样设计的讨论,便以唐代为开端。

唐五代

第一期古代首饰探源推文举出唐风钗式的两大类「1、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隋唐五代(上)可查阅」,即钿头钗与花树钗。就制作工艺而言,钿头钗是金粟与宝石的结合。花树钗、也包括制为平面镂空纹样的花钗一类,则以金材、银材之镞镂见胜。它的纹样设计、也包括制作方法,都与两项节令时物密切相关,即一为人胜,一为剪彩花。簪戴华胜,“镂金簿为人”,唐代依然。日本正仓院北仓藏品中,有两枚中土传入的唐代人胜残件。

人胜残件正仓院藏

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北仓上”一节记所见“人胜残阙杂张云”,据齐衡三年(公元八五六)《杂财物实录》称:“人胜两枚,一枚有金簿字十六,一枚押彩绘形等,缘边有金簿裁物,纳斑蔺箱一合,天平宝字元年(公元七五七)润八月二十四日献物”。今品则以二残片粘合为一者。一片系于浅碧落之上,粘合金箔剪成十六字云“令节佳辰,福庆惟新,变和万载,寿保千春。《杂财物实录》所称有金箔字者即此,今金箔诸字已变黝黑,罗色亦暗矣。又一片较大,约四分之三粘于其下,边缘图案以金箔剪成,上粘红缘罗之花叶,缘内左下端又彩绘剪成之竹林,一小儿戏犬其下。

金箔边缘及彩绘人物,色彩如新,惟犬形已残耳,此当即《实录》后称之物。考人胜为用有二,一以金箔镂成,人日贴于屏风;一剪彩为之,戴于头鬓。今观正仓院所存残片,可知乃屏风贴用之物。那么它是难得的实物遗存了。两枚人胜的制作,都是剪彩与镂金共用。所谓“镂金簿”,此“金簿裁物”即是;“为人”,乃为小儿也。

之前曾举出陕西鄠县出土银鎏金拨子式花钗一对,「1、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隋唐五代(上)可查阅」。以之与正仓院藏人胜残件相对看,不论作为主题图案的小儿,还是地纹和边饰,都很一致,则花钗一对的纹样构思,或者就是从“戴之头鬓”的人胜发展而来。立春剪彩花,也为岁时风俗。

北朝剪纸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唐代剪纸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八八号墓出土

唐代剪纸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三〇六号墓出土

是风气相沿至唐而不衰也,惟宫禁制作每用绢帛。《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立春日,赐侍臣彩花树”。所云“剪彩”以及“彩花树”之彩,虽与彩通,但彩的原义主要是指织物或织物有彩。

李远《剪彩》一首:“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据诗中形容,可知剪彩花取用的意象,以花树蜂蝶和对飞的衔瑞鸟雀为盛。既为风习,制作必多,熟谙此艺者,自然不会很少,于是剪彩花的题材,也颇传播于唐代的各种装饰工艺,成为春日里寄寓欢欣的流行纹样,比如染织刺绣、金银平脱。故宫藏一面唐花鸟纹葵花镜,圆钮上方两只对衔盘绶的鸟雀。扬州市郊平山雷塘出土双鹊衔绶镜。河南方城县出土仙鹤衔绶镜。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对鸟衔绶金花银饰片,前蜀王建墓出土放置玉册漆匣的金银平脱残件,等等。

鸟雀衔绶镜 故宫博物院藏

双鹊衔绶镜 扬州市郊平山雷塘出土

仙鹤衔绶镜 河南方城县出土

相似的设计意匠,可知玉指金刀下的剪彩花,当于此类图案差相仿佛。如此,再来检视唐五代花树簪钗,“双双衔绶鸟”,“蜂怜艳粉廻”,物象的取用以及平面镞镂的制作方法与剪彩花同趣,自是显然可见。衔绶鸟原是唐代最为流行的纹样,铜镜、织绣,施于各种器具的螺钿工艺,俱广为运用。衔绶鸟所衔绶带,意取长寿。

张说《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句云,“宝镜颁神节,凝规写圣情。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句下自注:“以长绶为带,取长寿之义”。所咏虽是唐太宗千秋节颁赐群臣的盘龙镜,但衔绶的寓意与前引李远诗“愿君千万岁”之意并无不同。

银金花饰片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凤衔绶带 前蜀王建墓出土册匣银平脱残件

当然衔绶鸟也还有着更早的渊源,或者可以说,是由历代许多相似的传说叠加而成的符瑞。唐人曾有《吐绶鸟词》唱和之作四首,不过今止存得刘禹锡一首。诗前小引曰:“滑州牧尚书李公以《吐绶鸟词》见示,兼命继声,盖尚书前为御史时所作,有翰林二学士同赋之,今所谓追和也”。

彩绘绢画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八八号墓出土

“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四明天姥神仙地,朱鸟星精钟异气。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湖烟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绶盘花绦。临波似染琅玡草,映叶凝开阿母桃。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鹤吐明珠蹔报恩,鹊衔金印空为瑞。春和秋霁野花开,翫景寻芳处处来”。“鹤吐明珠”与“鹤衔金印”,均用《搜神记》故事。“东汉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府,“颢后官之太尉”。

这一故事颇载于后世的各种类书,衔印示瑞的传说,自当讨人欢喜。吐绶鸟之“迎风吐绶盘花绦”,不必说也是符瑞意象。扩而展之,而至于鸿雁、凤凰、仙鹤、鹦鹉、鸳鸯,唐代纹样中示瑞的灵禽早不止一种,且衔绶之外,也或衔胜,衔幡,衔罗结,衔瑞草,而施用于不同材质的装饰。

凤衔方胜镜故宫博物馆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及纹样正仓院藏

木画紫檀双六局 .局部 正仓院藏

作为符瑞,它也被纳入唐代舆服制度,即“三品以上服绫,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白居易诗所以曰“鹘衔红绶绕身飞,”李商隐诗《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因有“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齐衔”。后者便是借了当日的流行纹样而戏作艳语。所谓“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带着传说色彩的仙禽于是同凡间的“花红草绿”结合起来,翫景寻芳,翩翩于春和秋霁,成为播送好音传布广远的祥瑞图案。它的袅袅于钗头,辉耀于鬓边,固亦时风使然也。

下一篇预告:纹样设计-宋元.....

宋元时期是在装饰纹样的兴盛期,纹样的题材和组织形式都与当时的士大夫文化和通俗的市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无任是宋代的典雅优美还是元代的艳丽华贵,都是当时文化的体现!

如何才能成长为有“话语权”的设计师呢?

HCDart作为珠宝设计师吸收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深度探源东、西方古代金银饰的历史,为大家从零散的信息中提炼精华知识,并从中挖掘首饰设计的故事、灵感、美感、工艺等表现元素,为大家汲取首饰文化精髓。

—第七篇—

宋元时代的梳篦,金梳银梳,从简单的圆弧造型到后来动感十足的帘梳。均是当时画意诗情所浸润的日常生活中流动的光和影。女子装扮,耳饰是不可缺失的装饰物,细细品来别有一番风情藏于其中。

宋代耳环

小引

就汉族聚居区域来说,女子戴耳环成为时尚,或可认为始于宋代。早期的月牙儿式造型大约很有着辽代的影响,大多戴耳环为弯月式。

壁画 内蒙古库伦旗二号辽墓

牡丹蝴蝶纹金耳环 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

常见的是摩竭及各式鱼形耳环,此类款式,影响也及于宋。以金为首饰,及为小儿钤鋜、钗篸、钏缠、珥环之属,仍毋得为牙鱼、飞鱼、奇巧飞动若龙形者。

摩竭纹金耳环 赤峰市天水泉一号辽墓出土

金耳环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出土

金耳环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出土

金耳环 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夫人墓

宋代耳环式样最简单的一种,北宋刘沆夫妇墓出土的一件可以为例,它用一根金材打制而成,一端为细弯的耳环脚,一端为曲线柔美的一牙新月。

金耳环 江西永新刘沆夫妇墓出土

常见的一类是菊花,造型依然如弯月,不过一般不做成实心。出自南京幕府山宋墓的金菊花耳环,是同类耳环中时代此较早的例子。浙江建德大洋镇下王村宋墓中出土一对金菊花耳环,由打作一对菊和一枚花叶的金片抱合成型,花瓣部分錾刻细线以脉理,然后把菊花对折,再与实心的耳环脚相接。同样类型的金耳环也见于济南卫巷遗址宋金窖藏,又有镇江市何家门出土的一对。常德三湘酒厂出土金一把莲耳环,也是类似的设计构思,不过以弯月式造型顺势而成流行纹样中的[一把莲],一枝半开的莲花,一枝莲蓬,一弯莲叶,下面用花结总束为一把。它原是用两枚金片分别打造成形,然后扣合为一,耳环脚的一端分作两歧以金片之间穿入,复于当中打结以为固定。江苏江阴山观窖藏中的银鎏金折枝花果耳环,则是以片材打作连枝带叶的一束。

金菊花耳环 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

菊花耳环浙江建德大洋镇下王村宋墓出土

金花卉纹耳环济南市卫巷遗址宋金窑藏

金瓜果纹耳环镇江市何家门出土

金一把莲耳环常德三湘酒厂出土

瓜果式耳环造型每每为仿生,即宋人所谓[象生]或作[像生],如石榴、荔枝,甜瓜果、茄子等。江西南城县齐城岗宋墓出土金石榴耳环,以打作上顶花朵、两旁披垂枝叶的一颗石榴果为主体,再以另外打制的一朵凸起之花接焊于石榴上方,耳环脚一端弯折后直接焊在背面。

金石榴耳环 南城县齐城岗宋墓

金镶水晶紫茄耳环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宋墓出土

金镶水晶紫茄耳环 江西婺源临河村

与此相似者,又有江西婺源临河村宋汪路妻张氏墓出一人的一件,只是金茄蒂与水晶茄子的连接处松动了,可见当时其工艺的精致度极高。

银鎏金紫茄式耳环 江西高安县宋墓出土

金紫茄式耳环 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

耳环造型所仿应即这一类为当时人所喜的紫茄,所谓[蒂长]的特征,三天门宋墓耳环尤其肖形。同墓所出又有金穿水晶瓜实耳环、金叠胜耳环、金梅花带坠耳环,均以精细秀巧见胜。这里也可以看到宋代耳环的特征之一,即这一类型的短脚耳环,插戴之后,耳环脚尖端是弯向下方的。

金穿水晶瓜实耳环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

金叠胜耳环 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

金梅花带坠耳环 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

杂剧图 故宫博物院藏

打作之外再行攒造,如此[象生],便更为讨喜,金荔枝耳环的造型,也许会有绘画中的小品作为粉本或参考图式,对照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册页《茘枝图》或可遥同当日工匠相与会心。金、玉荔枝耳环的题材与造型大约是相近的,则它也是金人喜欢的耳环式样。

金荔枝耳环 常德桃源三阳港宋墓出土

金荔枝耳环 镇江大港一三五工地出土

耳环纹样中又有飞仙和化生,二者原是宋代各种装饰工艺中普遍使用的题材。敦煌西千佛洞第十六窟壁画绘门回鹃王妃供养像,王妃便是戴着金镶珠宝迦陵频迦耳环一对。迦陵频迦的造型与辽代铜镜以及瓷器的装饰纹样是一致的。中原地区金银耳环中的飞仙,却是与化生相似的形象,如济南卫卷遗址宋金窖藏中的捧盘女仙金耳环一对。

金伽陵频伽耳坠 巴林右旗巴颜尔登苏木出土

回鹘王妃供养像 敦煌西千佛洞第十六窟

捧盘女仙金耳环

[化生]之名源出释典,其形象在中土也出现得很旱,不过并不十分拘泥于经义,而常常是作为一种意象,灵活布置在各种形式的艺术品中。

两宋[化生]则定型为持花或攀枝的童子,且泰半脱离释典中的特定意义,而成为一种运用极普遍的装饰艺术。山西金墓里仿真建筑的雕作装饰中,多见或者持花或者攀枝的小儿。

金嵌珠宝饰件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莲花童子唐镜 故宫博物院藏

镇江丹徒县蒋乔宋墓出土莲花生金耳环,站在荷叶上的一个童子,下著格子裤,头顶荷叶帽,细金丝弯成波浪的帔帛垂在两边,手中捧着花叶下覆的一个花盘,盘心有细孔,当日或系珠宝。同出尚有水晶动物坠饰一对,体量比耳环大得多,恐怕并非耳环原初的缀物。

莲花化生金耳环 镇江丹徒县蒋乔宋墓出土

金代金银耳环的发现,数量不是很多。金代五国城之一的奥里米城故址征集到一枚金花叶耳环。

金花叶耳环黑龙江绥滨奥利米城故址征集

金镶宝耳环 黑龙江绥滨中兴古城金墓出土

金菊花耳环 哈尔滨新香坊金墓出土

金菊花耳环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宋代女子佩戴耳环成为一种风尚,通过佩戴耳环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起到整体协调和修饰脸部的效果。宋代出土的耳环以精细秀巧、造型多样见胜,是宋代耳环的重要特征。耳环素材会比前朝的更加丰富,花朵、水果、童子、凤凰......一些代表吉祥祝福的图形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首饰设计中。也依稀浮现出,中国的首饰设计趋于具像化的制作风格。下一节,我们一起去研习元代的耳环,相信从中能找出那个时代耳环设计的时代特征。

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B、发明创造的能力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HCDart作为珠宝设计师吸收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深度探源东、西方古代金银饰的历史,为大家从零散的信息中提炼精华知识,并从中挖掘首饰设计的故事、灵感、美感、工艺等表现元素,为大家汲取首饰文化精髓。

小引

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大明帝国,金银首饰的风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明代各种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

手镯

钏[chuàn] 关键词解释:

钏来源于镯,传统腕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多用金、银、玉等制圆环,束于臂腕间。汉代即有。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

据说此词是外来语。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明代礼部志稿中记载皇家婚礼制度,其中纳征礼物一项列出腕饰四种,即是金钑花钏一双(二十两重),金光素钏一双(二十两重),金龙头连珠镯一双(一十四两重),金八宝镯一双(八两重,外宝石一十四块)。这里差不多包括了明代腕饰的主要式样,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金钑花钏一对、金累丝嵌宝镯一对,即这里所列四项中的两项。金累丝嵌宝或曰金八宝镯,造型略呈椭圆,长径六点二厘米,短径五点七厘米,其一重一百二十七克,其一分量稍稍逾之。手镯内里一层光素无纹,其表以金累丝缠枝卷草为地子,上面八个金累丝菊花托内分别镶嵌红、蓝宝石和祖母绿。宝石之华贵自非寻常可得,累丝的工致也显示着宫廷特色。

金钑花钏与金八宝镯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式样几乎完全相同的金八宝镯也见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南昌市明宁康王女菊潭郡主墓等等,可见如此宫样已成定制。这一类活销式开闭的手镯虽然唐代既已出现,如陕西或咸阳市郊唐墓出土双龙戏珠金手镯,如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中的金镶玉手镯,但仍应该说,它在明代以前并未成为通行样式。

金八宝手镯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金八宝镯 南昌市明宁康王女菊潭郡主墓出土

金素光钏和金钑花钏,便是宋元以来流行的缠钏,明代在式样上没有大的变化,不过镯头装饰纹样宋元多用打造,明代则以錾刻亦即钑[sà]花为多,镯子,明代俗称镯头,又有金压袖之称,金银龙头连珠镯即样式之一,它盛行于元,而为明代所继承,实物即如江苏江阴青阳明邹令人墓出土的一副。惟出自常州武进马杭东风的一副水晶连珠金龙头镯,虽式样如常,但材质殊异,是不多见的一例。

金龙头连珠镯江阴青阳明邹令认墓出土

水晶连珠金龙头镯 常州武进马杭东风出土

也有的只在镯头錾刻龙首,如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金龙头镯一对,似已开启清代手镯样式。此外如三才图会中的钏图,也是明代镯子的流行式样,实例有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一对金二龙戏珠镯。三才图会名之为钏,则是为了说明它的古已有之。

金龙头镯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

金龙头镯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

《三才图会》(钏图)

金二龙戏珠镯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

戒指

女子戴戒指,风气的流行始于宋,南宋时,金戒指又与金钏、金帔坠一起成为彩礼中的三金。不过就式样来说,此际尚算不得丰富。自元以来,戒面嵌宝成为时尚,明代此风尤炽。与簪钗相同,戒指也多是成对打制。嵌宝戒指通常式样比较简单,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和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金镶宝葫芦戒指,而分别出自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与李惠利中学明墓的几枚金镶宝戒指,式样也是完全相同的。

金镶宝葫芦戒指 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金镶宝葫芦戒指 北京右安门外万贯墓出土

金镶宝戒指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戒指上海卢湾区明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金银戒指的戒面又或装饰花鸟图案和吉祥文字,南京中华门外西善桥出土一对活口式金戒指,戒面近方,其上錾刻莲花、鹭鸶、慈姑叶,正是传统的满池娇。上海潘允徵夫妇出土金戒指一对,也为开口式,两个戒指的戒面均为一朵菊花,花心分别装饰松柏二字。出自江阴华士砂山明墓的两对,戒面造型为金锭,其上分别饰以长乐和长安、寿山与福海。

满池娇纹金戒指 南京中华门外西善桥出土

金戒指 上海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戒指 阴华士砂山明墓出土

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的一枚,戒面做成委角方形,边框与芯子分制而以活轴相连,芯子因此可以两面翻动。芯子的一面装饰一个安字,另一面打作一幅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一男一女,女子身后一株桑树,树荫下男女牵手,二人之间横置一物,状若金锭。

双转轴金戒指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与此式样相同的一枚金戒指也发现于江苏太仓牌楼万家队明王忬墓,戒面做成一朵蜀葵,花心设活轴,一面焊忍字,一面焊耐字。这一枚戒指的纹样设计,便有些不同寻常,虽然百忍本来也是为时人所欣赏的一种儒者风范。

金转轴式戒指江苏太仓牌楼万家队明王忬墓出土

式若马镫的戒指为造型简单的一种,在明代最为常见。以各地出土辽金元时期的金属马镫,山西右玉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的马镫式样为比照,可知戒指的这一名称是很形象的。浙江余杭塘栖超山明墓出土的金戒指,即为此式。相同的式样中,还有一种为开口式,分别出自南昌永和大队明昭将军戴贤墓和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明代夫妇墓的两对。

铜马镫 黑龙江泰来县六合乡出土

马镫 山西右玉宝宁寺明代水陆画

金马镫戒指 余杭塘栖超山明墓出土

金马镫戒指 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明代夫妇墓出土

金马镫戒指 南昌永和大队明昭将军戴贤墓出土

手镯中的龙头连珠也或用于戒指,如上海卢湾区的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一对,戒面纹样独特者,还有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明何文瑞家族墓出土一枚银鎏金婴戏纹戒指,戒面是一个右手支颐横卧的小儿,身披云肩,头顶一撮祧尖发,指环部分为连珠式,一小截残断。整个儿戒指示空心的,包括连珠式指环,陕西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墓出土金狮银戒指一枚,指环和戒面的石碗均为银制,银石碗内卧一个小小的金狮子。

金龙头连珠戒指上海卢湾区的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银鎏金婴戏纹戒指。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明何文瑞家族墓出土

纽扣

女子上衣使用金或金镶宝纽扣,这一习俗的盛行始于明代,因为这时候女子穿的对襟袄子上边有了竖领,或者叫立领,竖领前面便是一对纽扣。竖领和竖领纽扣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女子服饰的一大变化,从此绝少再如宋代女子一般,作为外衣的对襟衫袄微开或半开,可以露出粉颈、内衣乃至抹胸。明代女子所穿对襟袄子的基本样式,即如《三才图会》中的襖子图,竖领上面的一对纽扣在这里也是表现的很清楚。

《三才图会》襖子图

明代金银纽扣就扣结方式言,其实就是搭扣。蝶赶菊、蜂赶菊,是最为流行的纹样。花心为扣,花瓣为扭,一对赶花蜂蝶做了两边的襻。金或鎏金蜂蝶赶花式纽扣在北京定陵以及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南京、江西、四川等地明墓都有出土式样大体相同,不过纹饰的细部处理略有变化。基础形制之下,尚可以创出更多新式。

金镶宝蝶赶菊纽扣。北京定陵以及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

蝶赶花金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蝶赶花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蝶赶菊花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蝶赶菊金纽扣 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通行的蜂蝶赶花式样之外,还有鸳鸯戏莲、童子戏花,前者如上海黄浦区明孙氏儒人墓出土金纽扣,后者如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金纽扣和银纽扣。

鸳鸯戏花金纽扣上海黄浦区明孙氏儒人墓出土

童子戏花金纽扣 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

童子戏花银纽扣 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

定陵出土同一类型的金镶宝纽扣,却是把婴戏化作吉祥题材,于是花心的一个大寿字占了主要。宋元时代盛行的龟游莲叶,明代纽扣的设计也使它见出新意,如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一副金纽扣,它以一只小龟为扣,叶边微微闪合的一枚莲叶为纽扣,一对被风吹卷的莲叶在两边做了纽襻。并不是复杂的图案,然而见风又见水。钮襻不妨再纵向伸展一组,如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的两对,用作扣的花心嵌了一颗绿松石,纽扣相合,便成交杵纹。

童子捧寿金纽扣北京定陵出土

龟游莲叶金纽扣 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镶绿松石交杵纹纽扣 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这一类纽扣多是两两成对钉在对矜袄儿的竖领上面,如果外穿上罩或礼服,竖领也总是露出来的,即同明代皇后像及名人容像中的样子,纽扣一对自然是不容忽视的妆点。

明孝靖皇后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容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的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

高级珠宝手绘设计 钻石分级师培训 首饰创意设计高阶 首饰金工手作研习 彩宝分级鉴定 珍珠分级鉴定

IPad高级珠宝手绘设计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翡翠鉴定师考证

随着我们一起对中国首饰文化的探源,我们会逐渐发现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了首饰的诞生和发展,它因此总是同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论社会史、生活史、经济史、作为财富与艺术合一的金银首饰,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本身有含蕴之外,更有着观念史、风俗史种种因素渗透其间,也是当时“时尚”最为鲜明的标记。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常见制作工艺

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普遍施用,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是很晚的。制作工艺的发达自然也远在其后。把金材加工成细丝,盘绕、焊接为各种图案,继而将细丝制为粟粒,然后组成纹样,这是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三千年以来即已掌握的技艺。

金镶玛瑙项链(公元前三千年晚期至公元前二千年中叶)高加索南部出土

金珠(乌尔早期王朝)打赢博物馆藏

金摇叶耳环(公元前二五〇〇至二三〇〇)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

金耳环(巴比伦青铜时代中晚期)大英博物馆

金银饰品的佩戴和制作,也是古埃及艺术史华美的一章,古王朝时期(公元前二六八六之二一八一)墓冢壁画和浮雕常见的主题便是珠宝制造,且表现出金饰品的制作过程。西亚的细金工艺影响及于希腊、伊特鲁利亚、罗马,至于中亚而成继续向东传播的中转站。

浮雕中的金饰品制作采自《古埃及》

金鱼(公元前十五世纪)柏林博物馆藏

金簪(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期)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金耳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一九七八年在阿富汗迪丽雅特配(Tillia-tepe'或称黄金之丘)发现时代约当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宝藏,正所谓「展现出一个崭新的视角,直通向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辽远世界」,「揭示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文化交流」。分别出自大月氏贵族六座墓葬的巨量金银饰品,集中了多种元素的造型与纹饰,诚为金银首饰史中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一批遗存。

金镶绿松石摇叶耳环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金镶绿松石手镯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金珠项链迪丽雅特佩二号墓出土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发展史的早期阶段中,制作工艺、也包括若干样式的来源。中土金银首饰的使用和制作,广泛流传是在两汉。域外早已成熟的工艺,诸如镞镂、打作、累丝、粟粒焊接、宝石镶嵌,此际自不妨「拿来」,而在发展进程中融入既有的文化传统和技术传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首饰制作,与金银器皿的情况相同,即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工艺是打造,便是今人之所谓「锤鍱」。不过「锤鍱」古时并不是打造的意思。

鍱,《说文.金部》云「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金、银、铜、铁、锡椎薄成叶者,谓之鏶」。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鍱,薄金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鍱,「今言铁叶也」。「今」,即南唐。明张自烈《正字通》:「铜铁椎练成片者曰鍱」。可知鍱最出的意思是金属片。由此引申为制成各种花样的装饰片,其质地为金属,或铁,或金,或银,或涂金亦即鎏金。江淹《丽色赋》状写佳人之饰云「鍱金花于珠履」,所谓「鍱金花」,便是贴饰在珠履上的清薄细巧的金花片。金银花片若再装饰图案,则又称作「镂鍱」和「鎚鍱」。「鎚鍱」之鍱,系鍱之别写,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释「鎚鍱」曰:「即隐起金鍱佛像也,或熟铜隐镂成像,以金镀饰,或真金鍱、银鍱隐起而成,装作檀笼,是此功德也」。

「镂」和「鎚」似即包含着纹样的制作方法,后者乃近于锤鍱,而「鍱」在这里仍然是薄片的意思。两汉以金箔饰器,唐代的金银平脱,用作贴饰的做成各式花鸟纹样的金银片,其实也都是「镂鍱」之属。山西朔州朔唯陶瓷公司东汉墓出土金箔饰片。

金箔饰片山西朔州朔唯陶瓷公司东汉墓出土

唐惠陵亦即李宪夫妇合葬墓出土漆器上面脱落的各种银饰片,又前蜀王建墓出土置放哀册和谥册匣,上面用小银钉钉着银皮,又有做成双凤、双鹤、双孔雀图案的各式银片用平脱法装饰于册匣盖面(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纹样设计可查阅)这一类银片,均可做镂鍱之实证。而雷峰塔地宫所出粘贴于佛像背后的一枚银满池娇纹圆饰片,便是「鎚鍱」之属,因为它略显浮雕效果的纹样是用了「鎚」的制作工艺。

银饰片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以「镂鍱」之金银花片贴饰云髻,又或用作步摇的坠件,(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隋唐五代(上)可查阅)」,都颇流行于唐代。独具唐代特色的花树钗,制作也是用着同样的方法。唐代金银簪钗的造型以及纹样的表现形式因此均以平面为主,即便「金筐宝钿」,大体也是在平面上勾勒和填嵌图案。及至宋元,金银首饰制作最突出的一点,是由唐代的以「镂鍱」为主,演变以为「鎚鍱」为主,即以「打」或曰「打造」的功夫之精细,而把平面图案做成仿若圆雕的「象生」,在辅以「镂花」亦即錾刻,因使成品既有灵动的生意,又有工笔写生一般的微至,更以攒造之功而成就簪钗之首的立体造型,「如江苏江阴夏港宋墓出土金莲花簪,浙江永嘉金银器窖藏银鎏金并头楼阁簪,如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庭园小景图金簪,都可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在金银器使用较前远为广泛的风气之下,首饰制作各项技法的综合运用也寓意纯熟。

庭园小景图金簪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关于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存世文献中并没有系统记载,今天只能从民间日用类书中寻找线索,如分别成书于南宋和明初的三本《碎金》,其中就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词汇,而三本《碎金》相较,这一部分内容不过条目顺序稍有变化,其他几乎相同,正显示着宋元明时期金银制作工艺的延续性。那么这里的讨论即以《碎金》南宋刻本为主要依据。南宋刻本《碎金》第三十九《艺业篇》「工匠」一项,列有「镞镂」,「像生」。第二十七《工具篇》材料一项,则有「彫錾」,「钑镂」,「黏缀」。又第三十八《珍宝篇》「鑛璞」一项有「蓬砂」,「銲药」,「錎银」「錾凿,钑镂,镀金,光洗,坯模,样度」。某些语汇虽未必专指金银打造,但金银制作必会用到则是可以推定的。钑镂,近现代细金工艺的「花活錾」,也便是金银器研究中的所谓「錾刻」,亦即宋元之「镂花」、「钑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所出宋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底部墨书云「手工镂花」宋戴侗《六书故》第四《地理一》:钑,「细镞金银为文也」,即此。

银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及墨书“手工镂花”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像生」乃「象生」之俗写,它是宋元金银首饰纹样的特色之一。「像生」在其他材质的工艺品制作中已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玉器、陶器等,虽然这一名称的流行要到宋代。可以算作首饰一类的佩饰辽代多有琥珀「像生」,比如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一批。它也很被宋人看好。《百宝总珍集》卷五「香珀」条说香珀「或彫刻事件压口、像生花朵之属,今时好价例」。所谓「事件压口」,即事件儿上边系连各个小件的花题,常见的有倒垂莲以及下覆的荷叶。金银首饰也有「像生」花朵和事件压口,此外则用于构成一幅立体纹样的各个小件。与「镂鍱」亦即平面的花片不同,组织为立体纹样的「像生」是打造出来的半立体的装饰小件,如半个瓜,半个桃,半个石榴,又荷花之半,鸳鸯之半,之后再分别粘缀到图案上边的相应位置,看去亦如浮雕一般。前面所举湖南津市窖藏中的金瓜果如意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临澧新合窖藏的金满池娇荷叶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金满池娇荷叶簪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此外,穿结的办法宋元、特别是元代金银首饰中也常常用到,如簪脚或钗脚与簪首、钗首的系结,耳环脚与耳环的系结。很见巧思的设计是把用作系结的细丝由后穿向前,然后挽作与纹饰正好配搭的花式,比如瓜蔓,比如花须。

金蝶赶菊耳环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举出常德桃源宋墓出土金荔枝耳环一对(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则是攒造而成的「像生」。

它的制作方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一、取一枚金片,于中心凿刻一孔,然后把四角錾凿打造为花叶,继将四角花叶向下折,做成一个花叶盖。二、再取两枚金片,均于一端凿孔,一端打造为相叠累垂的荔枝,然后把有荔枝图案的一端成九十度角向下折过来。三、另取一枚长方形的小金片,中间部分做成细腰形,两端打造为纹饰相同的一枚荔枝,继而对折,使之拢为相抱的一颗。四、再用金片做成中央有细孔的一朵小花。五、取一根金丝,把预先做好的一枚小花、一枚花叶下覆的盖子、两枚折好的荔枝果,又相抱的一小颗,依次穿入,穿好最末一颗缀果之后,用金丝的末端挽出一个旋,金丝的顶端便可弯折成为耳环的脚,再把花叶盖和上方的小花焊接起来,一面使金丝固定。一面正好掩住用作穿系金丝的孔』。

金荔枝耳环常德桃源三阳港宋墓出土

蓬砂,即硼砂,是焊药的添加成分之一,它一方面起到助熔的作用,是很好的催化剂;一方面又可以使焊药流化得均匀。组织攒造之工的精细是宋元金银首饰制作的重要特色之一,这里列出的焊药、黏缀自然是工艺中最常用的名称。前举《碎金.工具篇》「材料」一项有「黏缀」,则「蓬砂」、「焊药」自是粘缀所用。「錎银」,此指把银掐成丝,然后嵌入其他金属活中,元代最常见的是铁活,时称「减银」。「光洗」,当指抛光,自然也是金银制作的必要工序。「坯模」,一般用于批量生产,蒙古哈拉和林出土器物中有十四世纪的金手镯和制作金手镯的铜模子。

金手镯 蒙古哈拉和林出土

金手镯模子 蒙古哈拉和林出土

关于工具,南宋刻本《碎金.工具篇》一项所列有「炉花夹,起草刀,镞刀」,「作床」。作床,与《朴通事谚解.下》关于打制银器对话中的「铁枕」应是一类。夹、钳子、起草刀的用途或即现代细金工艺中用到的「勾」法。《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云:「勾是錾刻的基础方法,即在素胎上用各种弯度的「勾錾」勾勒出基本图样」。镞刀,则镂空也,或即今之所谓「脱錾」,应是「镞镂」所用。戴侗《六书故》第四《地理一》:镞,「錾之细也,亦通作凿」。镶嵌之风未兴之时,金银首饰只是单色的,但它本身却有着精光闪耀之优长,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之材打作浮雕式的立体画面,增加明暗对比,自然有极好的效果。打作工艺,自唐以来中土工匠即已熟练施用于金银器,至宋元而把它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本来意义的所谓「浮雕」,宋元金银首饰制作几乎是不用的,它只是以打作的运用之妙,----或正面加工之「采」,或背面加工之「台」,而使得纹饰显出浮雕的效果。传统的连珠纹也常常是打作而成,小到粟粒一般的纤细的边框装饰,大到双层空心式连珠(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上)可查阅)用打作的办法都可以极尽其妙。累丝、金银珠焊缀的工艺常常是与镶嵌配合使用,此在宋元金银首饰的制作中也是用到的,如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金累丝镶宝梳背,但与其他品类相比,数量不算很多。元代累丝簪钗发现很少,似乎多是用于耳环。

金累丝镶宝梳背 南京市幕府山宋墓出土

湖南临澧新合窖藏中的一件金累丝蝶赶花耳环可以为例。它先用金片做出大片丝以围出整个图案的边墙,然后再掐出图案中粉蝶、桃花、荔枝等各个花式的边框亦即拱丝边,继用撮好的花丝在边墙及纹样边框内填拱丝,用卷草纹填出地子,复于墙、框上缘「黏缀」亦即焊金珠。另外打造一个半圆,其表也「黏缀」金珠以成荔枝之形。最后用焊粉攒焊,即把以上用各种方法制成的纹样攒聚在一起。

金累丝蝶赶花耳环 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

又武汉黄陂县周家田元墓出土属于韩氏娘子的一对金累丝莲塘小景纹耳环,「长约八厘米,重十点三克。一枚薄金片为底衬,其上一重为装饰。表层的中心部分做一个滴珠形的石碗,内嵌一颗宝石。环此一周为十一个用拱丝填出边框的连珠式石碗(今内里嵌物均失),上半部用小金条围出主要纹样的边框:顶端一枚下覆的荷叶,其下一个石碗,两边各一朵对开的荷花,荷花下面一对慈姑叶,叶下用卷草纹与下半部的图案顺势相接。纹样轮廓内一一平填小卷草,边框与石碗的上缘焊粟金珠。耳环脚接焊于底衬,其端则绕到表面托起底部打一个卷」。

金累丝耳环 武汉黄陂县周家田元墓出土

至于《碎金》中列出的《镀金》一项,实为上古以来传统的鎏金,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现代的「镀金」,即用电解法在器物表面镀一层薄金,而是把经过熔炼后形成的金汞合剂涂抹在银器之表,经碳火烘烤,汞遇热蒸发,金于是附着在银器表层。总之,《碎金》中列出的像生,粘缀,镞镂,彫錾,钑镂,镀金,是宋元金银首饰中最常使用的几项工艺,也因此形成它的样式和风格特色。元《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续集》卷九《荐导术艺简劄》说到「银匠厶人团造镂巧精细」,又本书纹样设计篇引陶裔故事说他「组织为副珈步摇花奁璎珞之饰,其功甚微妙」,二者不仅可以互证互诠,且元之承宋,由此亦得窥见消息。

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存世文献中并没有系统记载,今天只能如分别成书于南宋和明初的三本《碎金》,其中就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词汇,而三本《碎金》相较,这一部分内容不过条目顺序稍有变化,其他几乎相同,正显示着宋元明时期金银制作工艺的延续性。

制作工艺

金银首饰制作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表现手段更为丰富。传统技法中的打作,明代依然延用;元代流行的镶嵌,至于明代而更为兴盛;前朝已有的累丝,此际则推向极致。明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银匠》句云「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会分钑手艺精,惯厢嵌工夫到」。又蒲松龄《七言杂文.银匠第十七》:「惟有银工手不贫,手持销铁打金银。枝叶拔丝如钢板,掠钩倾片上锤鍖。耳坠响铃衬㡀页额,丁香排环坠耳轮。花缠明珠光照耀,金镶蝴蝶闹纷纭。簪顶牢箝石榴子,金箍摇动水波云。巧为官员錾银爵,喜逢美女打金盆。十媛金钗媚少女,千两银壶送夫人。寿星更骑梅花鹿,天仙又送玉麒麟。......」。关于金银器的制作,古代歌诗很少涉及,这两条描述详明的材料自然值得特别重视。后一条晚出,却是总括前朝,对照明代的情景,正是丝毫不差。打造、累丝、镶嵌,明代金银器制作的三项主要工艺,这里都一一说道。

金石榴银脚簪武进横山桥勤丰队出土

「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指打造工艺,----第一句,指打造胎型;第二句包括了打造纹样。「手持销铁打金银」,「掠钩倾片上锤鍖」,也是同样的意思。传统的打造仍为明代所用,纹样风格有变,工艺者变化无多,如陕西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墓出土金镶宝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鬓钗可查阅)常州武进前黄明墓出土榴枝双鸟图金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纹样设计可查阅),武进横山桥勤丰队出土金石榴银脚簪,第二例背面簪脚的装置方式与元代也是相同的。此外宋元流行的攒造工艺此际依然,如江西省博物馆藏金镶宝凤穿花鬓钗一对。

金镶宝凤穿花花鬓钗 江西省博物馆藏

「会分钑手艺精,惯厢嵌功夫到」,指錾刻与镶嵌,而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正是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明《世事通考.铁器类》列出的各式工具中有「舞钻」,舞钻是用来打圆眼,也包括宝石眼。所谓「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实例如河南浚县东环城路王伯禄墓出土金镶宝蝴蝶簪首,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银鎏金镶宝蝴蝶啄针,南通博物苑藏明墓出土金镶宝蝴蝶银脚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闹娥可查阅)。又如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的一只金镶宝莲花顶簪。

金镶宝莲花顶簪 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

末一例造型为一朵重瓣莲花,系用金片卷成圆管把莲花举为三层,红、蓝两色宝石一一镶嵌花瓣,一颗黄宝石即明人所谓「酒黄」嵌在当心以为花蕊。花团锦簇的效果,原始用了层叠镶嵌的办法营造出来。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此际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只是镶嵌工艺中始终没有对宝石的精细加工,多是依其自然形状而填嵌。「枝叶拔丝入钢板」,言拔丝,当然它的下一步是累丝。《世事通考.首饰类》举出「吹焊」,也正是累丝所用到的方法。累丝把片材处理为花丝,而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之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被发挥到极致,也因此成就为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实例如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金累丝蜂蝶赶花钿(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钿和络索可查阅),江苏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鬓钗可查阅)

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累丝一方面以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如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钿和络索可查阅)。同时它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一对金累丝嵌宝双龙捧福寿掩鬓,为平填之实例。

金累丝嵌宝双龙捧福寿掩鬓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

金累丝石榴啄针 浙江临海明王士琦墓出土

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金累丝石榴啄针一对,为推垒之实例。「后者中空的石榴系以堆炭灰的办法堆垒成型,即先把木炭碎磨成粉,加入白芨,用水调成面糊,手捏成型,干燥后在绕码丝,继用小药筛匀筛焊药,加焊后内里炭粉做成的模型化成灰,于是留下表层的码丝轮廓,便是一颗玲珑石榴。最后把各个小件赞焊在一起。」可以说,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多半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艺所成就的趣味,金细工艺中的累丝,自是其中之一。概而言之,打作、镶嵌、累丝,三种不同的工艺是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三副笔墨,打作用锤錾表现浮雕的效果,累丝以钳镊见出玲珑,镶嵌则以玉石珠宝为图案设色敷彩。三副笔墨使得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更多的表现因素,----小到一件,大到一副。而一副头面设计与制作的要义是整体的典重华美,局部的秀巧纤丽,以平衡、对称中的变化显示和乐与谐美。又不仅插戴之后有着不同角度显示出来的精好,且一枝在手也禁得起反复玩赏。此外,制作金银饰品如各种小事件常用的一种方法,有所谓「减金」、「减银」、「减铁」,此即《碎金.艺工篇》之所谓「錎银」,前节已稍稍提到。

金三事儿连减银筒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明代之例,则如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的金三事儿连博古图减银筒这里的「减」,即嵌。明宋诩所著一部日用小百科,其《家规部》卷四「金」下释「减银」曰:「以银丝嵌入光素之中」。又「银」下释「减金」曰:「以金丝嵌入光素之中」。「铁」下「减金」曰:「金错。」即此。若溯其源,则似兴起于北方,原多用于制作带具、马具及兵器,实物如赤峰市四道湾子镇太平营子墓出土的错银铁马镫,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错银铁矛以及马络头饰件。明代把这一工艺用于金银佩饰小品的制作,而使它成为含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精致。

银错铁矛 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

银错银马络头饰件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

清代首饰有满汉之别,首饰的制作,也是如此,即首饰楼「分为旗妆、汉妆两行,各不易侵越」。工艺则有实作、錾作、包金作、镀金作、拔丝作、珐琅作,又锤金作、点翠作等名目。而不论满妆、汉妆,首饰穿珠点翠的广泛施用是共同的工艺特色。点翠又或称作铺翠,即把翠鸟的毛羽细细平铺,均匀粘贴在金银器上,使之更加金碧耀眼,工艺上要求平整服帖,不露底。

银点翠花簪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

「翠鸟体长仅十六点五厘米,根据有翠羽部位,可分小毛(背毛,色泽最好,翠羽细软如一粒米,故叫软翠,因点翠时费工,一般都舍弃不用)、大条(翅膀上的飞羽毛,色彩好,有光泽)、线条(翅膀上的羽毛,色彩一般)、构堂(尾下复羽无光泽)、尾条(尾羽毛,除小毛外,色泽最好,但仅可采用八根)。一只翠鸟一般只能采用二十八根好翠羽(左右翅膀各采用大条十根、尾条八根),制作时需精工巧作且费时多,故点翠头面价格昂贵」。京城所用,多自广东运来。在中国外销画中可以见到钻珠和铺翠的情景,虽然是十九世纪的广州,但这一类手工艺在百年乃至更长一点儿的时间段里,似呼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外销画钻珠

中国外销画点翠花

首饰纹样设计篇里说到清代因西洋工艺带来珠宝加工技术的跃进,而令珠宝的使用也如同金银,即用攒作的方法为花卉、草虫造型。

铜镀金镶珠宝菊花瓜果草虫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银镀金石榴花果珠花簪山东博物馆藏

比较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出土元代金蜻蜓簪首与故宫藏金点翠镶宝珍珠蝴蝶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清代装饰题材举例-特色首饰可查阅),浙江临海明王士琦墓出土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银镀金累丝攒珠盆景面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树与鬓边花可查阅),以珠宝使用引起的变化,正见得分明。

金蜻蜓簪首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出土

银镀金累丝攒珠盆景面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以降,金银器的使用普及于民间,簪钗錾刻工匠名号的做法也逐渐流行,建立信用,自然是目的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藏一件元代黑釉鸡腿瓶,肩部一周刻着「金箔章家瓶」,也是一种广告形式。明代金银首饰有铭者,多为属于皇家的银作局(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小插可查阅)。清代民间银楼制作金银首饰,标记铺号名称则已成为通行做法,且字体规整,风格一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清代装饰题材举例--手饰、项饰与佩饰可查阅)。

「京溪供铺记」浙江永嘉南宋窖藏

「李百七造」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周二九记」银簪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癸未季春某记」金簪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金箔章家瓶」甘肃省博物馆藏

喜鹊登枝银鎏金簪 浙江安吉博物馆藏

当日工匠的信誉究竟如何,今天似乎很难查证,而出现在歌诗剧曲小说中的工匠,却多非正面脚色,掺假、减分量,作为最常使用的手段,自来在民间制作中大约司空见惯。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父兄相交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城。交关少交假,交假本生轻。自茲相将去,誓死意不更。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鍮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归来村中卖,敲着金玉声。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元郑廷玉《金凤钗》杂剧第四折,〔「净扮银匠上云〕自家是个银匠,打生活别生巧样,有人送来的银,半停把红铜搀上」。明《形世言》第六回《完令节冰心独抱全姑丑冷韵千秋》,曰汪涵宇「换了一两金子,走到一个银店里去,要打两个钱拌重的戒指儿、七钱一枝玉兰头古折簪子。夹了样金,在那厢看打。不料夜间不睡得,打了一个盹,银匠看了,又是异乡人,便弄手脚,空心簪子,足足灌了一钱密陀僧。打完,连回残一称,道:『准准的,不缺一厘』。」又《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曰童银匠「使了内官监老陈公的本钱,在前门外打造乌银,别的银匠打造金银首饰之物,就是三七搀铜,四六搀铜,却也都好眼看,惟这乌银生活」云云。前引明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银匠》,前面说着打制,后面便说着打制过程中如何作弄些手段,即所谓「经一度煎销,旧分两全折耗;下一次油槽,足成色改变了」;蒲松龄七言杂文说银匠也道「全凭加焊移轻重,又复搀铜乱假真。打作鎞钗三钱重,化来止剩银三分」。明代宫廷制作因此每每在铭文中注明成色分量,甚至连兌在焊药里的部分都要交代的分毫不差。金银如此,穿系珠花也可以做手脚。清朱素臣《翡翠园》第四齣:〔「赵珠花背包匣子上〕〔秋夜月〕到处钻,入户穿房惯。有女妖娆跨身段,穿珠点翠多新款。要钱财满贯,变欺心不管。(白)老身夫家姓赵,原籍湖州,三十八代家传,穿花点翠为活。虽是抛头露面,则落得穿州撞县,凭你相府侯门,直进直出。......个个生意,全靠移手换脚。人家拿珠子来叫你穿,要拿细个换渠个粗个,黄个换渠个白个,粗糙换渠个光个,石角个换渠个浑圆个。只要穿得好,使别人看勿出,就赚子银子哉。」戏曲多有插科打诨的成分,歌诗小说则出之讽喻,但也并非全是虚语。只是考古发现中的金银首饰经成色测定者不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详细情况究竟如何,目前尚无法讨论。

下一篇预告:欧洲古董首饰收藏-从早期到18世纪首饰的演变过程

古董首饰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很难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首饰,所以你可以无所顾忌地佩戴任何一件胸针、一条手链、一个搭扣,再也不用担心撞衫。

下一篇预告: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常见制作工艺(下)

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展上有数十件金银制品,在120件/套展品中 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体现了金银制品在盛唐所占的地位

唐朝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是巅峰之一,文化艺术形成了尤其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明到何时何地都能一眼就认得出来。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金银器和唐三彩

唐朝的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属于凋零期,品种数量都很少,工艺上更不如之前之后。也许是风尚所致,也许和文化的多元有关。总之这个时期的人们不那么热爱玉了

玉少的时候 金银器就会发达 反之亦然

另外的一个时代例子 就是明朝中后期

从展品中可以看出,唐朝金银器的工艺以锤鍱为主,也有铸造、焊接、编制等成型工艺,辅助以刻划、錾、錾刻、镂空以及鎏金等细节处理

器物种类可以分为:饮食器、茶药具、容器、首饰、日用杂器以及宗教用器等等,较之于之前的金银作品,唐朝的金银器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和大唐的开放包容有极大关系,大量异域人带来了工艺技术与风尚,这里面就有欧亚草原上的黄金民族古代斯基泰人的后裔

展览中这些金银器大多来自于法门寺与何家村两批宝藏,它们代表着唐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显示了盛唐的雍容华贵之气象

🎀 相关推荐

vivo Y37(5G)官方价格多少?
microsoft365破解版

vivo Y37(5G)官方价格多少?

📅 08-14 👀 3883
没有找到站点
速发365app下载

没有找到站点

📅 07-26 👀 4831
🚗玛莎拉蒂车型价格大揭秘!💰
microsoft365破解版

🚗玛莎拉蒂车型价格大揭秘!💰

📅 07-08 👀 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