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之明晚期传入中国的红薯、玉米等高产量作物的推广,使人均口粮增加,人口这一段时间里高速增长,甚至因人口过多,皇帝都感到压力。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因人口过多而有危机感的皇帝,乾隆五年户部请求皇帝清查全国人口土地及粮食产量,皇帝应允,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人,为“民数三万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
这是第一次人口统计到具体人数的普遍,此后,清政府每隔几年都会清查一次人口,直到清王朝灭亡前夕的1911年,最后一次统计人口数是四亿多,现在常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民国时期总是有人说四万万同胞,其根据就是出现在这里。
中国历代王朝(清朝除外)统计人口,主要是为了统计成丁人口,因为成丁人口才是缴纳赋税,服徭役,当兵的主体,统计丁口也是判断一个地方富庶与否的一个标准,古代也常常从人口稠密的地方向人口少的地方移民,如明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共进行了十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天灾再加上数十年的混战,使得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午等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如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而山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此时的山西人多地少,社会矛盾大,如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用“分其丁口”的办法,将山西多余人口迁移至山东河南等地。因此,统计人口还可以给统治者制定政策,平衡一下各地人口。
二、人口增长有利的说法
中国历来都希望自己“子孙满堂”,一直也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所以在古代每个家庭都会生育很多子女,尤其是贵族富户更是如此,如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子女最多的中山靖王刘胜,一直都说有子女120,虽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如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一人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在古代人口多寡一直是衡量一国之国力的标准,就去毛主席所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所以古代的大部分的人口政策都是鼓励生育,特别是皇朝初立的时候,因为王朝建立过程中,往往都会经历战乱,导致人口少,土地抛荒的情况严重,为了快速恢复国力,都会出台很多政策,鼓励生育。
现在十五六岁谈恋爱会被冠以“早恋”的名头,常常会被禁止,而在古代,为了促进人口增加,十五六结婚生子的现象是社会常态,甚至十七八岁的女孩都有可能因年纪太大嫁不出去。
如记载春秋时越国法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唐朝太宗诏令:“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宋朝律法也有类似规定:“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可见,在古代早恋不但无过还有功,甚至超过年龄不结婚,都算犯法,国家会强制婚配。
另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寡妇、鳏夫,再嫁再婚,政府还会强行婚配,如唐朝“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说,死了丈夫的妇女,为丈夫收制结束后,就必须再嫁他人,否则政府就会强制分配。
这种政策自古就有,一直到南宋注重女子贞洁才终止,可见,古代为了增加人口,政府是多么的不遗余力。
古代另一个人口政策,虽然不会增加总人口,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成丁人口大量增加,那就是解放奴仆,在古代统计人口的时候,奴仆是不会算上去的,这就造成纳税人口远低于实际人口,为了增加成丁人口,古代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奴仆,使其成为自由民。
以明朝为例,明太祖诏令“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解放奴仆,使得隐匿的人口减少得到了大量的成丁人口,增加了国库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门大户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同时也因为提升奴仆为自由民,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也为朝廷收获了民心。
古代之所以大部分时间会有人口增长有利的思想,主要是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朝有大量的土地来安置人口,一个地方人满为患了,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就是了,比如秦朝曾多次向岭南移民,一是为了开发岭南,一是为了安置关中多余的人口。隋唐也有类似的岭南开发计划。
三、人口增长不利的思想
中国早就有了对人口增加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古代先贤中就有人认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财富减少,食品不足等资源分配不足,甚至引起战争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韩非子。
他在《五蠢》中写到:“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在他看来,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这样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十分危险的。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认为人口和土地之间应该达到一个平衡,如商鞅写到:“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数泽处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会作夫五万。其山陵、数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上分民之律也。”
这段话不仅可以看出商鞅人地相宜的观念,也可以看出他还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对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做出了指导。
而即便是到了社会生产力相对较发达的明朝,抱着人口增长不利社会的思想的还有很多,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写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而明朝的土地面积和生产力比起战国时期何止增加百倍,但古代先贤也从人口增长的规律中看到,人口无限制的增加,但土地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样到最后就没有东西可以养育人了,因此他们有提出了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支持这种观点的先贤们认为,人口不增不减,维持现状是最好的状态,可以长久的发展,如“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人口零增长”。这种观念早在唐朝就有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总结
其实不管是进行人口普查,还是人口增加或者是控制人口增加的政策,都不能单单只看人口,而要全面去考虑,这其中土地的多寡是决定其中的关键,地广人稀的时候,大量土地荒芜,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
而人多地少的时候,土地没办法再增加的情况下,就只能控制人口,这其实就是人们在土地和人口之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平衡。在人口和生产资源之间把握一个度,而就是在当下研究这个度,都对我们的人口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国语》
《吴子》
《史记·秦本纪》
《沛公至咸阳》
《清史稿·高宗本纪》
《清史稿·食货志一》
《史记·五宗世家》
《明太祖实录》
《国语·越语上》
《新唐书·太宗本纪》
《名公书判清明集》
《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
《明史》
《商君书·徕民第十五》
《太平广记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