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代表作|蒙克究竟在喊什么?

大师代表作|蒙克究竟在喊什么?

原创 来自 雅昌艺术网

作者丨樊玮 邹萍 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大家好,欢迎收看雅昌讲堂。

今天我们讲蒙克。

爱德华·蒙克(1863年-1944年)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你们是不是会觉得:艺术家在生活上都是不幸的,越惨越能创造伟大的艺术品?

这句话不能说全对,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比如,艺术史上堪称“惨透了”的蒙克。疾病、死亡、痛苦、孤独等情绪和生活的摧残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压根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蒙克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摇篮的黑暗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生命以痛吻之,我以艺术歌之。

跌跌撞撞悲悲惨惨中,蒙克以艺术宣泄情绪、表达观点,既是救赎自己,也与当时整个欧洲“世纪末”的情绪不谋而合。那种对生命的焦躁和无奈、对欲望深渊和死亡阴影无法逃脱的宿命感,都得以让“蒙克”永垂史册。

爱德华·蒙克《呐喊》

1893年

93×75.5cm

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

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呐喊》。

画面上,即将入夜的傍晚压抑焦虑,炫目的黄、隐秘的蓝与沉重的黑交织缠绕,远处似火的夕阳、弯曲多变的漩涡状天空和神秘峡湾剧烈动荡,形似骷髅的“人”捂着耳朵尖叫,面颊凹陷,双眼圆睁,不绝如缕的呐喊声令人毛骨悚然。颜色和线条疯狂奔走,孤独、痛苦的情绪四处蔓延,所有实体都被摧毁,坠入深渊。

它展现的,是人类的极端孤独和宇宙的深层恐惧。

蒙克《圣·卢克之夜》

1890年

64.5×54cm

奥斯陆蒙克博物馆

就在这件旷世杰作诞生的前一年,他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让人心有戚戚的《圣·克卢之夜》诞生了:房间内,孤独的身影坐在床边,高高的帽子拉长了人影,在清冷夜光衬托下显得格外寂静。窗外影子投射在地面上,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无声悲怆。

父亲,是离他先去的第三位至亲。

蒙克这一生,总是在不断告别:5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14岁时姐姐病死,父亲是个偏执疯狂的基督徒,29岁时永远离开了他。精神方面的遗传加上压抑恶劣的成长环境,使蒙克和妹妹常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所以,他的艺术从来就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绘,也非仅依靠想象凭空创造,而是源于真实记忆的悲鸣咏叹。

蒙克《病孩》

1885-1886年

120×118.5cm

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

《病孩》描绘的就是蒙克亲爱的姐姐生命垂危的样子。整个屋子被灰暗包围,悲剧气氛强烈。女孩只有15岁,年轻的脸庞苍白消瘦,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茫然的双眼望向窗外,黑发老妇人忧伤地陪着她,但肺病即将夺去她的生命。画面色调灰暗低沉,粗粝笔法勾勒出死亡逼近时的凄凉。

这段记录童年锥心之痛的作品成为他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标志。

蒙克《春日》

1889年

169×263.5cm

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

但当时,这种对死亡毫不掩饰的表达没有引起太多共鸣。为了更好地与大众沟通,蒙克不得不用当时流行的学院派技法画了另一幅《春日》。然而,画面虽然努力描绘出了明媚鲜艳的阳光,但靠在椅子上的少女早已失去了生命活力,只能安静等待死亡的来临,整体依旧充满对死亡主题的留恋。

艺术,终究是艺术家内心最深处的倾诉,无法掩盖。

蒙克《绝望》

1892年

92×67cm

斯德哥尔摩提尔斯卡美术馆

这种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探讨成为蒙克创作的核心命题。如《绝望》中,站在桥头的人物以一种特定的侧背姿势站立,犹如舞台剧里的角色。通过这种身体语言,观众似乎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在情绪。

而除了生与死,蒙克最注重的主题就是爱和婚姻。因为对家族肺结核和精神疾病遗传的恐惧,以及对亲密关系的痛苦记忆,他对感情的理解十分悲观。

对他而言,“爱”几乎就等同于“痛”。

蒙克《吸血鬼》

1893-1894年

91×109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吸血鬼》系列原名就是“爱与痛”,虽然蒙克坚称自己画的只是一个女子亲吻一个男子,但由于画中女子面目不详,发色鲜红,而男子则姿态痛苦,因此“吸血鬼”的命名更恰如其分。深蓝、红色和紫色交织成近乎黑色的背景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男人的黑色衣服和背景几乎融为一体,突显了女人在画中的独立地位。

蒙克《忧郁》

1894-1896年

81×100.5cm

卑尔根美术馆

《忧郁》源自蒙克对朋友感情纠葛的观察。他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一个失恋者痛苦绝望的心灵。画面中,一个男子独自坐在昏暗的沙滩上,手捧着头,沉思焦虑,随着海滩起伏,似乎要走向生活的另一处。

原标题:《大师代表作|蒙克究竟在喊什么?》

🎀 相关推荐

聊聊“力魔”,这个大众、宝马、奥迪都在用的“刻板”机油!
考勤软件怎么更改位置(如何在考勤软件中更改位置)
摩拜单车北京停车范围
microsoft365破解版

摩拜单车北京停车范围

📅 07-06 👀 4034